


今年以来,咸阳市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市医疗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巩固医保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和整改任务落实,针对门诊各项政策知晓率低、保障不足等问题,结合风险户监测预警筛查工作,不断创新帮扶模式,着力提高困难群众门诊综合保障能力,探索走出一条解决困难群众门诊看病和医保报销新路径,有效减轻困难群众就医负担,防止了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的发生。
一是提前统筹谋划,建立门诊综合保障“新机制”。严格落实《2023年全市医保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坚持党组专题研究制度,采取“筛、查、议、保”工作措施,通过“一查四送一议”活动,按月开展重点监测对象“双通道”核查,实时监测风险线索户医保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将核查信息反馈防止返贫监测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动态监测预警工作效率和质量,将工作重点瞄准减轻困难群众门诊就医费用负担,建立困难群众门诊综合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待遇落实和精准帮扶摸排力度,找出问题结点,找准问题堵点,进一步优化完善“两病”门诊专项保障、门诊慢特病和门诊救助政策,畅通申请认定、特药使用和待遇保障绿色通道,实施“医保防”融合管理,全面提高困难群众门诊综合保障水平,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市1-6月,共保障门诊各类困难群众135092人次2196.37万元,门诊保障人次和费用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11.1%和10.3%。
二是完善待遇政策,提升门诊综合保障“新高度”。推广“两病”医保防经验。联合卫健部门在全市推广泾阳县“两病”门诊专项保障医保防融合工作先进经验,将卫健部门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全部纳入“两病”保障范围,加大基层医保经办服务队伍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密切配合,开展集中备案,扩大两病覆盖人群,提高购药率和受益面,达到提早预防,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的目标,全面提升困难群众“两病”患者综合防治效果。扩大门诊慢特病保障范围。进一步优化完善门诊慢特病管理和经办流程,在实行统筹区域内通办,实现随时申请、即时鉴定、及时报销的基础上,联合财政、卫健印发《咸阳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特病实施细则》,继续扩大人群覆盖范围,提高门诊慢特病待遇政策标准,将门诊慢特病病种由39种增加到55种,39个病种提高了年度报销额度,24个病种年度报销额度增幅达到30%以上,13个病种年度报销额度增幅达到100%。打通特药审批用药渠道。落实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政策,规范目录内药品“双通道”管理,夯实定点医疗机构谈判药品供应保障和临床合理使用责任,简化特药用药审批流程,拓宽目录内药品供药渠道,推进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协同,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实惠的医保服务。提高门诊医疗救助水平。全面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和困难群众门诊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和年度最高救助限额,救助水平提高两倍,充分发挥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和医药机构经办服务作用,拓宽政策宣传渠道和途径,确保困难群众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创新帮扶模式,打造门诊综合保障“新路径”。建立监测随访制度。充分发挥部门综合施策作用,联合民政、乡村振兴部门确认每月新认定特殊人员身份信息,对接卫健部门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特殊人员信息,解决困难群众门诊慢特病医疗、医保、预防各方面问题,加强全医保系统上下工作联动,分类分批将监测数据下发各镇办、村组,建立动态监测预警筛查工作台账,定期组织镇村开展困难群众门诊患者摸排,组织医疗卫生专家上门集中开展认定,协调解决购药、报销问题,盘清补齐辖区存量,实施增量规范管理,保证风险监测对象及时发现、实时预警、精准帮扶。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医保经办服务体系作用,通过监测筛查,将“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对门诊“两病”和“慢特病”新增备案人员,由医保、卫健联合组织镇卫生院和村级签约医师对其进行医保政策宣传,做好信息共享互认、申请鉴定和待遇落实等服务,在备案后第一时间完成首次购药报销,启动系统化、规范化治疗,提高困难群众门诊患者治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门诊综合防治效果。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将药品集中采购范围扩大到所有定点村卫生室,提高门诊集采药品的可及性,放大集采药品价格优势,有效降低困难群众门诊用药负担,利于患者提前早期预防,坚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发展。实施帮扶减轻负担。通过委托代办、简化流程、优化服务等形式,开展困难群众门诊综合帮扶,从病情鉴定、诊疗服务、用药指征、报销结算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有效提高门诊购药率和政策受益面,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上半年,累计监测预警风险人口5652人,数据及时反馈乡村振兴部门进行协同核查认定。通过监测帮扶,纳入“两病”门诊用药管理293人,门诊慢特病管理1091人,协助办理慢特病备案566名,特殊药品登记97人,全面提高困难群众门诊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医疗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