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首页 > 省政府信息
党的七大会址:讲好红色故事 走向新的胜利
时间:2025-04-07
来源:陕西日报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资料照片)。

我的心里话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   侯振龙

近年来,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稳步推进文物保护项目与安全工作,全面提升挖掘研究与社教服务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展、线上展、流动展等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春日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松柏苍翠。

中央大礼堂,青砖灰瓦,古朴大气,蓝天绿树间,一面党旗在礼堂顶端迎风飘扬。步入礼堂,内部陈设如83年前建成时的模样。礼堂后墙“同心同德”4个大字,是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党的七大题写的主题词。

1945年4月23日,在此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党后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时隔77年之后,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教导全党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明媚的春光下,循着总书记的足迹,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从历史的细节中找寻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传承:讲好杨家岭的故事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了18年,杨家岭的故事讲过多少次,讲解员刘婷已记不清了。她记得越来越清楚的,是一个个数字。

“党的七大共有多少位代表参会?”“杨家岭共修缮了多少孔窑洞?”“毛主席在这里写出了多少篇著作?”这些问题,刘婷对答如流。

“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情怀,需要坚守,更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刘婷说。

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刘婷积极作为、挺膺担当。工作之余,她常常独自走进中央大礼堂,看着墙上“同心同德”4个大字陷入沉思。如何将这段历史更好地讲给游客听,以党史故事凝心铸魂,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刘婷一直在思考。

“身为讲解员,我们要不断研究党史,深挖旧址里蕴藏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课题。只有自己充分理解了、明白了、感动了,才能生动准确地讲给游客,启发游客,打动游客。”刘婷说。

时光荏苒。如今,刘婷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一级讲解员。除了承担重要接待任务,培养“红领巾讲解员”的重任也落在她的肩上。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

3月5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延安市宝塔区新新小学四年级学生张舒语为游客演唱歌曲《东方红》时,游客们不禁跟着唱了起来。

“我们旅行团人均年龄超过60岁,许多人都是老党员,来延安的第一站就是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看着窑洞里的老照片,看到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场景,大家感慨万千。”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刚说,革命精神需要更多年轻人接续传承。

3月16日是周日,杨家岭革命旧址内,随处可见“红领巾讲解员”的身影。

“1945年,中共七大就是在这座礼堂胜利召开……”新新小学六年级学生韩钰驰站在中央大礼堂外讲解。根据讲解内容,他不时地抬起右手,指向礼堂两侧。清脆的声音、大方的仪态、生动的讲解,赢得在场游人阵阵掌声。

“从紧张忘词到熟悉讲解词,再到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延安的红色历史和革命先辈的事迹,还提升了表达能力。”韩钰驰说。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红领巾讲解员”就活跃在延安的各个革命旧址,通过“讲、唱、跳”等形式为游客讲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故事,讲述新时代延安的故事。这成为延安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家岭革命旧址不远处,就是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该校自建校起,就有着鲜明的红色气质。传承红色基因,是这里的教学特色。

该校六年级学生田乙正时常来旧址为游客讲述杨家岭的故事。在毛泽东种过的菜地和朱德旧居旁,他饱含深情,讲述着那段革命岁月。

近年来,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先后与延安市20多所学校开展合作,累计培训“红领巾讲解员”4800多人,让孩子们从小学党史、讲党史,培育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进入新时代以来,延安市持续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育活动,选拔培育中小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革命旧址为游客作讲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养“小小讲解员”4.7万名,开展讲解活动10余万场,接待游客6500余万人次。

为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近年来,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与陕西融创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创建“红色书屋”,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史实资料;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合作的“创新馆际合作模式,共同讲好党的七大故事”入选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在重庆举办“中共七大”专题展,举办“我要去延安”革命文物主题展览巡展巡讲活动;在西安各大高校讲述杨家岭的故事,与上海民办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合作……

“我们不断提高宣传教育与展览展示水平,推出了系列活动,开发了专题展、线上展、流动展、专家讲展、主题宣讲和文创产品,构建党的七大精神全链条融合传播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党的七大故事。”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说。

保护: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革命圣地,历史见证。

目前,延安保存了445处革命旧址。延安的革命旧址群在全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级别最高、保护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具有至高性、独特性。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这一时期我们党的光辉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臧爱绒说。

延安时期,杨家岭是毛泽东同志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这里的每孔窑洞、每片灰瓦、每张石桌,都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侯振龙说,“革命遗址不可再生,保护工作没有‘差不多’,要做到敬畏谨慎、珍惜对待、万无一失。”

为筑牢安全防线,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不断加强修缮管理和环境整治,推进旧址消防系统工程建设。目前,杨家岭革命旧址实现了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全覆盖。

地处黄土高原,杨家岭革命旧址内有多孔窑洞。旧址保护除了防火,还要面对“水”的考验。

侯振龙介绍:“近年来,我们对包括中组部旧址、中宣部旧址、统战部旧址在内的多孔窑洞的顶部进行防水、加固处理,尽全力消除雨季安全隐患。”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感悟延安精神的圣地,处处有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印迹。近年来,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不断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做好旧址保护工作。

3月5日,记者跟随刘婷的脚步,沿着毛泽东旧居前的路向前走,来到半山坡一处平整之地,3孔窑洞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中央党务委员会旧址。

窑洞里的展板没有与墙面直接接触,而是使用龙骨支架使展板与墙面分离。

“我们创新展陈方式,使用具有防火防潮特性的蜂窝铝板建成活动展墙。展墙便于拆卸,在不破坏旧址墙面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展陈效果。”刘婷介绍。

到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以来,侯振龙见证了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科技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理念不断创新。

侯振龙介绍:“以窑洞类旧址保护为例,以前在雨季我们只能用笨办法,给窑洞盖上塑料布。这样既破坏了景致,又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通过数字化监测,我们可以开展预防性保护。”

侯振龙所说的新技术,是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与陕西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数字孪生预防性保护系统。

这个系统运用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对旧址进行三维建模,构建与现实世界对应的虚拟空间,通过对建筑物墙体倾斜、周边山体滑坡、降雨量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了解革命旧址的状态,并进行诊断和预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2024年7月1日,该系统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上线运行,极大地提升了旧址保护水平。

近年来,延安市持续强化保护管理,通过建立法规保障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整体保护机制、完善安全长效机制、实施共建共享机制、构建立体展示机制等措施,保护好、利用好革命文物。

“以维护旧址历史风貌为例,我们先后完成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杨家岭等旧址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建设;维修保护107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得到有效呈现。”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杨秀芬说。

弘扬:把延安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在延安时期孕育的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力。

奔赴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很多人的梦想。“到延安去,到延安去,延安精神照亮了天和地……”歌曲《到延安去》唱出了人们对延安的向往、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翻开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精神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春和日暖,来杨家岭革命旧址“充电”的学员络绎不绝。来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40多名学员,坐在中央大礼堂前,聆听关于重温党的七大的专题现场教学课。

3月15日,江西游客邹晓荣走进中央大礼堂,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拿着手机拍下会场的四周,想把七大会址的每一处细节都记录下来。

“来到延安,走进杨家岭,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次对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邹晓荣说。

时间向前,初心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的回响中思索:“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永远读不完的书’,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延安,实地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臧爱绒说。

如何读好革命旧址这本书?如何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延安革命旧址工作者和众多党史研究人员孜孜以求,探索不息。

臧爱绒表示,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要进一步挖掘利用历史资料和旧址遗迹,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红色文化有形有感、可触可知。人们走进这里,无一不被感召、被鼓舞。

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坐落在中央大礼堂旁边的土坡上。一孔孔窑洞一层连着一层。窑洞外,一方石桌,四墩石凳,静静地摆放在小院中。毛泽东和黄炎培曾在这里留下著名的“窑洞对”,深刻回答了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路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学习时,这部分内容让大多数学员沉思良久。

70多年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党的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生动教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深研细读,不断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胡建满说。

讲好红色故事,走向新的胜利。

445处革命旧址以及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延安精神,成为弘扬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最生动的“教材”。(记者:王罡 陈宏江 周恒宇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星棋 宝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思男

原文链接:党的七大会址:讲好红色故事 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