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日期:2023-08-16 16:56 访问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思维。从一系列关于历史思维的深刻论述和运用历史思维对问题的分析看,所谓历史思维,就是高度重视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自信、指导现实工作、明确发展方向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大干部及青年确立历史思维、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党的十八大以后,他多次指出,历史是“智者”“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等,而强调最多的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就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仍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的重要作用,他也多次作出过深入论述。2013年6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党史、国史,认识和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丰富经验,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提高工作本领,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2018年11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又深刻指出:“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2019年1月,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还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同时,他始终坚持古为今用,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和史实,引用中国古诗词和俗语、谚语来阐释观点、说明问题。通过这种对历史典故和史实的分析研究借鉴运用,得出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加深大家对其背后道理的深刻理解,实现对现实问题和对策措施的正确把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可以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及各领域的专门史等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重要对象。他的历史思维在高度重视历史的前提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
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里,提出了正确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命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一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那么,怎样才能正确了解和认识历史呢?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又进一步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因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对正确认识我们党的历史高度关注并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对于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他明确提出了“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同时,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这就从根本上廓清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可以看出,用唯物史观正确了解和认识历史,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思维的哲学底蕴。
坚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这里,提出了“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在2018年6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他又深刻强调:“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实际上,高度重视历史,正确了解和分析历史,就是为了找到“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从历史中把握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所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看,对治国理政涉及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规律都有着深刻论述,为广大干部提供了系列的“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为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乃至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整个社会发展从历史规律去把握大势和方向,而且对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方向的把握也是如此。对于研究学习历史,他指出:“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对于国家统一,他指出:“‘统则强、分必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对于青年的发展,他指出,“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培养,他指出:“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中国问题如此把握,对世界的发展也这样分析。2013年3月,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按照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既为中国明确了道路,也给世界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从历史演进中把握规律,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重要特质。
坚持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历史忠实记录了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记述着前人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可以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对于历史经验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过深刻论述。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增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定力、魄力、能力。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在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自觉对标对表。”注重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汲取历史的教训推进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重要方面。
从借鉴历史经验看,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比如,2014年10月,对于作风建设,他指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作风问题最容易反弹,如果不紧紧抓住,一些已经初步压下去的问题很可能死灰复燃。”因而,对抓好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就是:“解决作风问题,要像人防止疾病复发一样来抓。如果‘四风’问题很快就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反弹了,那对我们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就大了。对这个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继续以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来抓作风建设。”2015年5月,对于知识分子工作,他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处理知识分子问题的历程,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处理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处理得不好,党和人民事业就容易遭受挫折。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一定要牢牢记取。”依据这条历史经验,他提出:“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文化的创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2016年5月,对于科技工作,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借鉴这一历史经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他进一步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从汲取历史教训看,只要对治国理政有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都注重联系实际予以分析研究。比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凝聚共识,他指出:“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相互倾轧,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的变法都遭遇了强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败名裂。”对于国家发展问题,他指出:“近代以后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刻骨铭心。一个民族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自立。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于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他深刻分析到:“要认清我国封建社会在吏治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如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用人不公,买官卖官,人身依附,党争不绝,贪婪奢靡,鱼肉百姓,官本位严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吏治腐败更是我国历代王朝走向衰亡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历史教训!”对这些历史教训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总结,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的各级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同历史上的官吏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干部管理同历史上的吏治也有重大区别。我们总结分析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是要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工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借鉴。”同时,还对领导干部汲取历史教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路径。他指出:“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大家都要引为鉴戒。”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从以上分析看,习近平总书记思考问题、作出分析、得出结论、推进工作,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不断借鉴吸收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
坚持增强历史自信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党的历史光辉灿烂,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充沛的精神营养,增强勇气和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回顾总结历史,可以不断增强我们的历史自信。对于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2022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比较集中地作出过系统论述,全面回答了什么是历史自信、为什么强调历史自信、为什么能够增强历史自信、怎样才能增强历史自信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什么是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为什么要强调历史自信,他深刻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对于为什么能够增强历史自信,他进一步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同时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对于怎样才能增强历史自信,他指出,“我强调开展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就是为了增加历史自信”。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有的是专程去瞻仰革命旧址和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铭记党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
原文链接:习近平总书记论历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