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专栏
  3. 历史归档
  4. 2023年保密宣传教育
  5. 正文

从九〇二到两弹城——一处保密文化遗迹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保密在线 日期:2023-05-05 14:54 访问次数: 字号:[ ]

四川绵阳,梓潼县境内的长卿山西麓层林如盖。数十年前,大名鼎鼎的核武器研制单位“绵阳九院”就掩映在这片密林之下,代号九〇二。后来九院搬离大山,其旧址逐渐被开发成一个红色旅游景区,有了两弹城这个更加直白的新名字。当然,从绝对保密到开门迎客,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可说了。 

缘起:九院开进山沟沟

九〇二基地建设于20世纪60年代,占地1000余亩,仅现存建筑就有160余座。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如此规模巨大的秘密建设背后,必定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原因。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核国家对我国的核威胁、核讹诈一度十分猖獗。比如,当年志愿军入朝作战时,美军将领麦克阿瑟就曾建议在中朝边境炸出一个“辐射区”;1953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面对美军在朝鲜战场的节节败退,下令将装有核弹头的导弹运至日本冲绳,妄图强迫我国“低头”;1954年,美国又同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

事实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指原子弹)。”为此,党中央加快推进对相关领域的探索,于1955年1月正式作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后,专门负责相关理论运算和基地建设的二机部九局(九院前身,后定名为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58年8月起,因实际工作需要,相关力量陆续转移到青海金银滩,在那里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核武器研制基地(试验基地在马兰),为了保密,对内称九〇一基地,对外称国营221厂或国营综合机械厂。在这片贫瘠的高原土地上,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干部、工人、解放军战士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任务。

但就在相关工作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重要变化,特别是持续恶化的中苏关系,使我国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备战,把国防工业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逐步改善工业布局”,而核武器研制基地作为国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被纳入三线建设的范畴,准备再次转移。二机部为此派出3个勘探小组,对川贵两省进行全面考察,当时的要求有三点:一是研究机构要靠山、重要工程要进洞,有利于隐蔽和保密;二是工厂要分散,尽量少占农田;三是生活区尽量靠近小城市,充分利用当地的电力、水源和交通勤俭办事。梓潼一带正好具备这些条件。

按照代号的顺延,新基地被命名为九〇二。1965年9月,九〇二基地正式开始建设,原221厂人员分批入川。其中,大部分人出发时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据原九院设计部技术员黄秀峰回忆,当时他们按照安排在火车站等待,不久来了一列火车,但火车头扔下几节车厢后就开走了,直到他们上车,车门再次关闭,才感觉到有新的火车头挂上了这几节车厢,沿途车厢除吃饭外并不开门。这趟特殊的旅程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往昔:深山里的沉默岁月

九〇二基地的具体工作情况至今仍没有完全解密,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感受它的历史氛围:今天的两弹城里,大礼堂、图书馆、办公大楼、将军楼等颇具岁月感的红砖墙建筑错落在山地之间,除有极个别的几条大道外,彼此只以小径相连,十分静谧。其中一幢名为“情报中心”的双层建筑,墙壁很厚,内墙中铸有一种特殊材料,能够防范电磁类攻击,游客走进去,手机信号会肉眼可见地变弱。还有一条直通山体内部的巨大防空洞,洞内还保留着当年的各类标语。这一切都散发着严肃紧张的气息。

而考虑到九〇二基地的涉密程度极高,再严格的管理也不为过。据统计,从1964年10月16日试爆首枚原子弹到1996年7月30日宣布暂停核试验,我国开展的45次核试验中,有22次的前期精密研究工作是在梓潼完成的。在这里,核弹实现了武器化,形成了真正的战略威慑力量,新一代核武器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了确保这些核心秘密的安全,九〇二基地实施保单位地址、保隶属关系、保事业性质的“三保”政策。这里的对外“地址”仅是一个信箱(邓稼先在此工作期间,其妻许鹿希面对亲友的关怀,便说“他到信箱里去了”),不得已需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时,就使用“国营曙光机械公司”“总字819部队”“国营九〇二厂”等名称,如被问及所属什么行业时,最多能说到是与机械生产相关的。

至于基地附近,安全保密工作更是滴水不漏。为图隐蔽,周边的不少厂房外墙都被刷成了黑色,有的还在外围修建了土墙,远远看去俨然与山地融为一体。科研区用围墙、铁丝网隔离,所有的科研生产人员虽均经过严格政审,出入仍必须出示特定的通行(出入)证,且这些通行(出入)证做了区分,持有者大多只能进入特定区域。同时基地规定,凡有关科研生产保密事项,必须记录在保密本上,专人专用,如有丢失,使用人将承担严重后果。科研会议也有严格的保密规定,均使用代号,参会人员佩戴证件,出入有武警验证,发放文件全部登记并及时收回。这种管理办法放在今天看都是比较完善的。

总而言之,九〇二基地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保密原则。与之相应,九院人与保密工作的故事数不胜数。从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两弹一星”元勋的隐姓埋名投身科研,到一对恋人同时来到基地却彼此不知,直到有一天在湖边相遇才“真相大白”的“情人湖”传说,再到寄信、探亲、交友这样的小事,每个人的回忆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保密的印记。然而,即使被“细致到头发丝”的保密制度管理着,即使工作、生活因此变得稍有不便,他们仍然甘之如饴。一位老同志这样说道:“山沟里的九院人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们认为工作就是应该这样干,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完成国家的任务。”

后来:两弹城开发背后的那些事

在“与世隔绝”了20余年后,部分九院人终于走出了大山。1983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九院建设布局调整,相对集中于城市,新一轮迁移开始了。基地旧址成为地方资产,由梓潼县负责管理。

2013年起,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基地进行开发,新建了“两弹历程馆”“三防教育馆”,对邓稼先旧居、李英杰旧居等进行了保护性翻修和展陈布置,还建成了以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为主题的展览馆。通过广泛征集,邓稼先等著名科学家的生活用品以及各类钻床、砂轮机、光学测量仪等珍贵文物回到了基地。

对于当地保密系统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在于,这里有很多与保密工作相关且具有唯一性的历史资源亟待挖掘。这也是其他一些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时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各地保密系统越来越重视对本地区保密工作史的挖掘整理,一大批与保密有关的场所、地点浮出水面。囿于各种原因,有些场所、地点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时间所湮没。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保密文化遗迹的教育作用,可谓一个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考量的深层次课题。

原文链接:从九〇二到两弹城——一处保密文化遗迹的前世今生

[ 打印 ] [ 关闭 ] [ 我要纠错 ]

微信矩阵

返回顶部